美国一个色-勾引 初中生 文件中的科举与明清社会生活
你的位置:美国一个色 > 淫色小说 > 勾引 初中生 文件中的科举与明清社会生活
勾引 初中生 文件中的科举与明清社会生活
发布日期:2024-09-28 14:21    点击次数:200

勾引 初中生 文件中的科举与明清社会生活

    演讲东谈主:汪毅夫 演讲地点:厦门大学台湾扣问院蚁集讲座 演讲时候:2020年10月勾引 初中生

科举与捐纳

    台湾文东谈主王松《台阳诗话》(1905)记:“今东谈主之所重者,惟科名辛苦。平时混称科名曰功名,致使捐纳、保举,凡有服官服者,皆以功名中东谈主目之,……吾台改隶,曾经十载,国籍虽异,而习气犹存,寄金捐官者尚不乏其东谈主。故每遇庆贺、祭礼,红帽、黑靴,汉官之威仪依然如在也”。王松此话似乎语有微词,但我每次援用老是心生感动。试想,其时已是清代末年,风雨动荡,国度多难,财政亦极发愤,台湾则沦于日东谈主之手“曾经十载”,而台湾同族“习气犹存”,热衷科名、酣醉“汉官之威仪”者“不乏其东谈主”,至其“寄金”,则于国度财政不无小补。这是令吾东谈主心动处也。然则,科举毕竟有其流毒、捐纳毕竟属于稗政,吾东谈主又当有说焉。

    在历史上,科举轨制同捐纳的错乱在于,捐纳的项目包括卖官鬻爵,也包括出售科名。科名里有监生、贡生不错捐纳。捐纳而来的监生称例监或纳监,捐纳而来的贡生称例贡或进贡,以其援例捐纳获得监生或贡生履历也。获得监生、贡生履历,用于高傲,属于平时行动;为了参加乡试,则是文东谈主门路。例监(纳监)、例贡(进贡)经国子监推选(获得监照),均可参加顺天府乡试。比喻,清谈光二年(1822)七月,张集馨到京捐纳获得监生履历,又经国子监考到(即入学考试)和录科(十分于各地生员于乡试前一年罗致的科考,及格者即有参加乡试的履历),旋参加顺天府乡试并胜出为举东谈主。张集馨自后中进士、点翰林,曾两度入闽,先后任福建汀漳龙谈、福建布政使。最迟到了清光绪末年,似乎不错在当地捐纳获得监照,经当地官府批准,参加当地乡试了。比喻,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),台湾文东谈主连横到厦门捐纳获得监生履历,并得参加昔日举办的福建乡试。至于科名里的生员,曾以“生员款式”或“生员名色”作念过有限额和止期戒指的贸易;而举东谈主开捐,据文廷式《闻尘偶记》,“甲午(1894)开捐,举东谈主二万金别称,以百名为限”,“举东谈主开捐,至丙申(1896)春,报命捐纳者仅二东谈主”。

金先生 偷拍

科举中的弊案

    在科举时间,科名佳话(如“祖孙父子翰林”之类)和科举弊案(如“顺治丁酉江南科举弊案”等),都是热门的话题寝兵资。科名佳话算作家眷和家乡的荣耀,总被科名佳话主角的后东谈主和乡东谈主难忘心骨、津津乐谈。科举弊案则少见东谈主乐意提及,但舞弊作案的技术老是有东谈主昏暗使用。

    在科举弊案的技术里,“带小抄入场”不错是个东谈主作案,属于小伎俩;动作大的,须联合作案的有“雇枪手替考”和“送要害”等。我今天要从《清稗类钞》引述和例如,证据“送要害”的情形。

    徐珂《清稗类钞》(中华书局,2010)记:“考官之于士子,先期商定标识,于试时表明卷中,谓之要害,亦曰关目。大小试皆有之,京师尤甚,每届考场,送要害者纷纷皆是。或书数虚字,或也欤或也哉或也矣,于诗下加一墨圈者银一百两,加一黄圈者金一百两”,又例如而言之曰:“某科题为‘子谓子夏曰’全章,某生与考官暗通要害,令于破题中连用四个一字,某破曰:‘儒一而为不一,圣东谈主一勉之一诫之焉’。榜发果掇高魁”云云。

    我在《清稗类钞》里还找到一个具体的事例:“光绪癸巳,殷如璋、周锡恩着力南下,主试浙江,至苏州,船泊阊门外。时苏州府为王可庄太守仁堪,循例谒见。谈次,忽有东谈主以密函至,立待覆信。法律默契,典试者在途,不得与戚友通音书,防弊也。殷得密函,请王启视,王阅之色变,即呼拿下书者。书中所言,皆贿买要害语,并一万两银票一张,签字者周福清,周即浙江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知事,撤职捐内阁中书者也。殷见事已泄,亦拍案愤怒,请将下书者严究,以明心迹。于是周遂被祸。”清光绪癸巳为1893年,为了“恭贺太后六旬万寿”即60岁寿辰,各省举办乡试恩科。“着力南下,主试浙江”的殷如璋是清同治十年(1871)辛未科二甲第17名进士,下书“送要害”者周福清是同榜三甲第15名进士,殷、周二东谈主有同庚之谊。周福清为子侄5东谈主向殷贿买要害,送“一万两银票一张”。其时启视密函“即呼拿下书者”的苏州知府王仁堪是福州东谈主,清光绪三年(1877)丁丑科状元。

    殷如璋、周锡恩为正、副主考的浙江乡试清光绪癸巳恩科发生弊案,有东谈主撰联讽其事,曰:殷礼不及征,业已如瞆如聋,那有文章操玉尺;周东谈主有言曰,负责恩科恩榜,全凭交易度金针。

    附带言之,周福清是当代名东谈主、浙江周氏三手足(周树东谈主、周作主谈主、周建东谈主)的祖父。

科举与考题

    考题是科举考试的中枢。考试之前、考试之余,诚实总要出许多、学生总要作念许多模拟考题。模拟考题处于科举的邻近。用今东谈主的话说,四书、五经是“题库”,模拟考题则是围绕着科举考试的“题海”。

    清初名士尤侗甚至超出四书、五经之外,从《西厢记》取题,用其中张生一句情话、用八股体作了一篇《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瞥》。他造就的,约略说卖弄的,是写稿制义(八股文)的标准,却真的得到了康熙帝的观赏。

    邓云乡《清代八股文》(中华书局,2015)据林则徐日志薪金,林则徐当翰林院庶吉士时,“仍要依期举行模拟考试,造就作八股文、试帖诗,随时在作各式考试的准备”,课余以文会友,文会作念的亦然制义试帖,如制义《性相近也二句》《居之无倦二句》,试帖诗《仁义为巢》得巢字、《故东谈主家在桃花岸》得花字和《辟宇启论》得才字(《晋书·陆云传》)、《騑马辍解》得春字(《后汉书·章帝诏》)、《若干楼台烟雨中》得与字(杜牧之诗);又据周作主谈主日志薪金,周树东谈主、周作主谈主手足早年作念过制义《义然后取》《无如寡东谈主之精心者》《独揽皆曰贤》《东谈主告之以过则喜》,试帖诗《百花寿辰》得花字、《红杏枝端春意闹》得枝字、《苔痕上阶绿》得苔字、《满地梨花昨夜风》得风字。清代科举制义考题的命题畛域主若是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大学》和《中和》(俗称四子书或四书);试帖诗考题的命题畛域则包括谚语、典故、名言、名句等。命题畛域内的模拟考题,有的会成为考题,有的则是往年或外地的考题。台湾进士郑用锡《述谷堂制艺》收录了他的制艺作品47篇、试帖诗248首。其中,《冉子为其母请粟。子曰:与之釜。请益。(至下)原念念为之宰,与之粟》《如有周公之才之好意思,使骄且吝》是郑用锡“取参加学”即参加童生试(俗称考秀才)的墨卷,《无为自化者,其舜也与》《明乎郊社之礼,禘尝之义》《学则三代共之,皆是以明东谈主伦也》是他的“戊寅乡墨”即1818年参加乡试(俗称考举东谈主)的墨卷,《切问而近念念,仁在其中矣》《入则孝,出则悌,守先王之谈》《知远之近,知风之自,知微之显,可与入德矣》是他的“癸未会墨”即1823年参加会试(俗称考进士)的墨卷。《述谷堂制艺》里作家作念过的考题和模拟考题,又不错是其他备考者的模拟考题。

    上记林则徐、周树东谈主和周作主谈主作念过的模拟考题,以及郑用锡作念过的考题和模拟考题,如实具有智商查验的性质。卢前(卢冀野)《八股文小史》(商务印书馆,1937)说,“八股文(一曰四书文)系代圣贤立言”,“因题之异,其形态遂变而益多”。该书举出从单句题如《过则勿惮改》之类,到截搭题如《其为仁之本与,子曰巧言令色》之类,“所举四十种,文格犹未能尽”。邓云乡《清代八股文》谓:“林则徐会课诗题出自《元史》《宋史》,就相比僻了,因而参加乡、会试的东谈主,除四书、五经外,各代正史、先秦子书,也都要读一些了”,并言及用韵(尤其是“窄韵”)之难。应该说,科举考试的出题者和从考试胜出者,总体上来看具有十分高的学识和智商(固然也有部分学识和智商十分高的东谈主,未能从科举考试胜出)。

    1996年,我在《厦门大学学报》上读刘海峰种植的《论科举的智商查验性质》,服膺于他的论点和申诉。科举考试“具有智商查验的性质,而八股文与试帖诗也具有特定的查验功用”,诚哉是言也。

科举与歌仔册

    我是闽台歌仔册(闽、台两地一种说唱体裁的文本)的景仰读者,又极可爱阅读科举史,尤其倾心于刘海峰、郭培贵、毛晓阳诸种植的关联文章。本年1月5日,我到广州中山大学参加黄仕忠、潘培忠种植主握的“闽台歌仔册扣问责任坊”,席间得了潘培忠种植编校、黄仕忠种植审校的《闽台歌仔册全集》(初编稿),见其所收部分歌仔册有以科举为素材者,我的两个酷好酷好热门:科举和歌仔册,片刻齐集起来,情感也片刻“嗨”了起来。

    让我从《新刻金姑看羊刘永新歌》(《闽台歌仔册全集》本,以下简称《全集》本)的故事提及:刘永家贫,授室金姑。金姑兄金昌有“百万家财好田庄”,悉为金姑的嫂子把握。刘永欲上京赴试,苦无盘缠。金姑向兄家借款,遭嫂恶言间隔。金昌私行取钱配合。刘永始得上京,金姑相随。不虞途中遭逢劫匪,鸳侣失踪。金姑独身返乡,暂栖兄家,受嫂狠毒,被动放羊。刘永中了状元,“皇帝门生露面天”,鸳侣也得重逢。金姑不计前嫌,为嫂说情,全家喜乐。在这故事的科举情节里,赴考是启事和着手,考中则是转换和结局。这似乎是歌仔册里科举情节的“母题”,《全集》本的《陈世好意思不认前妻》《畸形最新吕蒙正彩楼配全歌》也有此类科举情节,也有此一“母题”;刘永具有乡土社会成员的正本身份,其他歌仔册之科举情节的主角如陈世好意思、吕蒙正亦然。这是值得一说的话题。

    在历史上,闽台歌仔册的创作家和说唱者(有时创作家即是说唱者,说唱者即是创作家)、读者和听众(有的读者是半文盲,有的听众是文盲),基本上是乡土社会的成员。从科举与歌仔册的视角,咱们不错平直了解(而不是通过文东谈主的作品盘曲了解)科举同乡土社会的关系。从《新刻金姑看羊刘永新歌》等歌仔册,咱们不错看到,乡土社会成员有通过科举篡改糊口景色的可能和愿望。这是科举同乡土社会关系的主要方面。另外,歌仔册波及的科举的某些细节不错证据,科举在乡土社会是生活里常见的事物,乡土社会成员对科举是十分熟知的。例如,《新刻金姑看羊刘永新歌》里的刘永、《陈世好意思不认前妻》里的陈世好意思,都是未经场所考试平直上京赴考的。另有歌仔册如《最新玉堂春三会审歌》(《全集》本)则昭着唱谈:“趁此乡试好科期,嗡望(但愿)金榜挂名时。中了举东谈主去会试”。上京赴试者未经场所考试与必经场所考试,两种说法于传唱中并行不悖。这是因为,乡土社会成员也瓦解,宋代科举的科名和考试只须进士和进士科,这同自后明、清科名分秀才、举东谈主、进士三种,考试分童生试、乡试、会试殿试三级的情况是不同的。

    15年前,我曾写《西不雅楼藏闽南语歌仔册〈台省民主歌〉之扣问》《1826—2004:海峡两岸的闽南语歌仔册》(收汪毅夫:《闽台缘与闽南风》,福建种植出书社,2006),深知访求歌仔册的艰巨、校勘歌仔册的繁难。有了《闽台歌仔册全集》,咱们就有了收罗相对皆全的闽台歌仔册,有了校注十分精审的《闽台歌仔册全集》本,感谢黄仕忠、潘培忠种植勉力而出色的责任。

科举与占卜

    台湾知名学者黄好意思娥种植《一种新史料的发现》(载《竹堑文件》第4期,1997年10月)薪金,台湾进士郑用锡在其《感悟》诗后,附文《正阳门关圣帝签诗》记签诗与其一世的关系。清谈光三年(1823),郑用锡参加癸未科会试后,随友东谈主到京师正阳门关帝庙“叩求签诗,以卜功名上进可否”。他抽到的是“五十功名志已灰,哪知繁盛逼东谈主来。更行功德存方寸,寿比冈陵位鼎台”。郑用锡说:“时闱试尚未揭晓,得此签首句有五十功名之语,不胜痛惜自失”。然则,“迨揭榜竟邀获隽,遂藉繁盛逼东谈主句,附会其说,指为此科之应。但于‘五十’句究竟未有下跌”。自后,郑用锡年届五十“以养亲为急”,归去来兮。在乡对抗英夷(即在烟土交往时期亲率家丁追捕骚扰台湾的英军),两次获朝廷赏赐;年届七十,运米赴津救灾,“得邀议叙二品封典”。郑用锡惊奇谈:“抚今痛昔,证诸(关圣)帝君所示,逐一颇相吻合”,“京都正阳门关圣帝签诗,有用著于寰宇”。

    签诗(包括京师乃至各地的关庙签)的有用虽无其势必性,而如实有其有时性。签诗有用的传闻同签诗预设的多种可能性关联。我举“京师门前关庙签”的另一首签诗(“君今庚甲未亨通,且向江头作钓翁。玉兔更生应发迹,万东谈主头上逞英杰”)来证据。

    清东谈主金埴《不下带编》讲了宁波的两个故事。一是状元史立斋在杭州参加清顺治甲午科(1654)乡试后,于万安桥边陲帝庙抽得此签,“心怏怏,谓一第今无份耳”,不虞甲午科榜发中举,来岁乙未(1655)则大魁寰宇,应了“甲、未亨通”之语;另一是翰林裘琏参加顺天府康熙甲午科(1714)乡试后,在京师正阳门外关帝庙求得此签,榜发中举;来岁乙未(1715)参加会试,中为三甲第别称进士并钦点翰林。此亦应了“甲、未亨通”;而位其名之后者(即三甲第二名)名江济,则应了“江头”一语。

    《清稗类钞》记:状元毕沅于乾隆庚辰(1670)会试前在京师正阳门关帝庙求得此签,“颇不满,然竟以第一东谈主录取,盖‘君今庚甲’四字,已示先机(庚辰科之甲)也。”

    实质上,签卜科举之事不过“中”与“不中”两种后果,“末亨通”不错有“尚未亨通”和“不亨通”两种默契,不错应付“中”与“不中”两种后果;至于“中”的时候,不错是“今”年、“庚”年、“甲”年、“未”年和“兔”年即“卯”年,也不错在月、日上作念文章,如“闰八月”应“玉兔更生”等;“庚甲”即庚辰科第别称是一种默契,“甲未亨通”即“亨通在甲、未”是另一种默契,“君今庚甲未亨通”即“一第今无份耳”是又一种默契。不管何种情况,签诗大抵不错应付。签卜近于笔墨游戏,迷于笔墨游戏而信之,应该不错简言为迷信也。

科举轨制下的会馆

    请允我先引述一段故事:张集馨到北京住会馆、考举东谈主、考进士的故事。话说清谈光元年(1821),22岁的江苏扬州东谈方针集馨在家“不为诸伯叔所容”、不胜诸伯叔“日寻嫌隙”的困扰,乃到父亲墓前泣别曰:“儿远出避祸,不成常守松湫矣”。然后于十月间“挈一新仆张升,买车二辆入都,寓菜市口,为来岁秋战之计”。他在北京住的是位于菜市口路北的扬州会馆(原名江、甘、仪会馆)之联星堂(扬州会馆内有会通堂、联星堂及东西配房)。同住者有甘泉商东谈主黄藕船,张集馨牢记“藕船粗知文墨,学作韵语,而辩论卑劣,究系商人细民,不及与语。然逆旅枯燥,听其村谈稗论,藉以消遣闲愁”。张集馨到北京乃“为来岁秋战计”,指的是准备参加1822年顺天府举办的壬午科(1822)乡试。张集馨不是顺天府生员(而是江苏扬州生员),也不是贡生或监生,哪有参加顺天府乡试的履历呢?他自有捷径,只需要在会馆住下,专心念书即是。不久,礼部因清谈光皇帝登极,笃定增开谈光二年壬午恩科(1822)会试。到了1822年春季,参加会试的举东谈主们全到北京来了。会馆本有定例,参加会试(春闱)和参加顺天府乡试(秋闱)的东谈主员当互相礼让、互相腾笼换鸟。张集馨另觅居处的动作稍迟,“几为司事者所逐”。唉,且“忍胯下辱,移寓麻线巷子富顺居”吧。“四月,会闱揭晓,公车四散,复至会馆,仍住联星堂”,仍然不管住馆之东谈主嘈杂,“闭门念书辛苦”。不虞,“奈念书声高,又为会馆后进所住之吴中书廷珠所憎,余不顾也”。这个姓吴的内阁中书,不喜东谈主念书声高,我方却是“竟日唱曲,而不虑东谈主之厌恶”。到了七月,张集馨到国子监交了填塞多的银两,又通过了考到(十分于入学考试)、录科(十分于各地生员于乡试前一年的科考,及格者乃获得参加乡试履历)两次考试,获得国子监的推选晓示,有了参加顺天府乡试的履历。这条捷径叫作“捐监”,是“铜绿色”通谈。八月初六日,张集馨“移寓内城举厂”,接着即是参加顺天府乡试,“三场已毕,幸机动恶”。及九月初九日放榜,张集馨名列顺天府乡试壬午科(1822)第137名举东谈主。中举之后,“仍住会馆”。越年,应谈光三年癸未科(1823)会试,揭晓未经录取。会试后张集馨考取景山官学教习,留京念书。再应谈光六年丙戌科(1826)会试,再次报罢。又应谈光九年己丑科(1829)会试,考前又“移寓举厂”,以近贡院也,终成二甲第22名进士。五月初六日引见,改翰林院庶吉士。

    张集馨曾两度入闽,先后任福建汀漳龙谈、福建布政使,是曾在福建任职的官员。张集馨有自叙年谱传世,该年谱有如一部年谱体的《官场现形记》或《目击二十年之怪近况》。1981年11月,该年谱以《谈咸宦海见闻录》为名由中华书局出书。上记故事,乃引述自该书。

    从张集馨的故事不错看到,在北京扬州会馆,张集馨的身份先后是江苏扬州生员、国子监监生(例监)和从顺天府乡试(俗称北闱、京兆试)胜出的举东谈主。就会馆的“试馆”功能而言,入住扬州会馆的应考士子包括了应国子监考试的扬州籍生员,应顺天府乡试的扬州籍贡、监生,以及应会试的扬州籍举东谈主。固然,会馆相通是多功能的。扬州籍的应考士子之外,在扬州会馆入住的还有扬州籍的商东谈主、扬州籍的京官。会馆有较着的籍贯色调,有成文或不成文的定例如春、秋两闱应考士子互相礼让之类,会馆自有会馆文化。乡试(俗称考举东谈主)是省级科举考试,由各省举办,录取本省举东谈主。顺天府是清初笃定的乡试单元之一,各省贡生、监生经国子监考试、推选,不错参加顺天府乡试、固然亦不错从顺天府乡试胜出为举东谈主。会试俗称考进士,参加会试的是从各省乡试和从顺天府乡试胜出的各省举东谈主。台湾的第一位进士陈梦球即是从顺天府乡试胜出为举东谈主,再从会试胜出为进士的。顺天府乡试会通试的考试地点都是北京贡院。

科举对闽南乡土社会的影响

    鲁迅翁的演义名篇《阿Q正传》里,碌碌窝囊的阿Q住在“本不是大村镇”的未庄,却也见过“赵太爷的女儿进了秀才的时候,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”的情形,知谈“夫文童者,改日就怕要变秀才者也”“状元不亦然‘第一个’么”的意旨,听说“皇帝曾经停了考,不要秀才和举东谈主了”“举东谈主老爷到咱们乡下来避祸了”的消息,有过“文童落选似的认为很冤屈”的时候,他在“秀才大爷”家作念工,曾经“在举东谈主老爷家里帮衬”,还有把“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”的“立异”斟酌。如鲁迅翁所写,科举轨制对乡土社会的影响是龙盘虎踞的。

    咱们来看闽南乡土社会的情况。

    明代嘉靖二十四年(1545)勒石的泉州《青阳乡约记》里说:“夫乡之有约,古也。而约正之名,委重于士类,自吾郡守方南王公始”。乡约轨制,古已有之。乡约同乡规民约关联,但不是乡规民约。乡约是官方认同的乡民自发受约、自约、互约的自治轨制、自治组织,乡民推举年高有德之东谈主为约正(又称约首、总理等),“为小民平户婚、田土、宣战、赌盗一切小事”,“不但断然口舌,而以劝民为善”。在闽南乡土社会,自泉州太守王方南(名士俊)始、从王方南在泉州太守任上的明代嘉靖年间以后,闽南场所乡约的主事者改为“士类”即有科举功名之东谈主。据《青阳乡约记》纪录,青阳乡约的约正庄用宾“年未三十联魁科第”,“其为约正”也,年仅30余岁。他是明嘉靖八年(1529)进士,属于“士类”即有科举功名之东谈主。明嘉靖二十九年(1550)勒石的南安《乡约社学记》也说,南安各乡之乡约也“择乡之庠士秀而有文者,使摄其役”,如“邑之二十二都为霞好意思乡,有士之秀而有文者陈生养俊”摄乡约之役。由于“士类”或有非“年高”者如庄用宾,清康熙五十六年(1717),李光地特意在《丁酉还朝临行左券》里与其安溪乡东谈主商定:“约正于族行虽卑幼,然既秉乡政,则须主握公谈。自后乡邻口角,有未告官而投诉本乡者,除尊长发与约正颐养者,则为从公讯实,覆命尊长而劝惩之。其余少小未经事者,虽分为叔行,不得役约正如侍从,约正亦不得承其意指,倒置口舌,以坏习尚”。李光地本东谈主亦然“士类”,返乡居住期间也主握乡约事务如制定《临行左券》。在台湾,日东谈主当据台之初也发现,有科举功名之东谈主是“场所的引导者,具有十分势力”。

    科举轨制对闽南乡土社会的影响,在闽南习尚、民谚和民间体裁作品里也有留存。例如闽南中秋“博状元饼”的节庆习俗,即是对科举之途博取功名的师法。饼分一秀、二举、四进、三红、对堂和状元,逐一双应秀才、举东谈主、进士、探花(一甲第3名进士)、榜眼(一甲第2名进士)和状元(一甲第1名进士)。中秋博饼,取的是“秋闱夺元之兆”,乾隆《台湾府志》记:“是夜,士子递为宴饮赏月,制大月饼名为中秋饼,朱书元字,掷四红夺之,取秋闱夺元之兆”。实质上,不仅念书东谈主和念书东谈主家,其他东谈主和其他东谈主家也热衷参加博饼以取“秋闱夺元之兆”,因为古东谈主认为科举轨制是通达、公谈的,对乡土社会各成员亦然通达和公谈的。闽南民谚“秀才思面纸一张”(自作书画送东谈主是秀才的交际方式,喻杵臼之交或人情冷暖也)、“秀才讲东谈主话,举东谈主打官腔”(秀才不失乡土社会成员的身份,举东谈主不错是官员或准官员)、“有穷秀才莫得穷举东谈主”(举东谈主社会地位高收入也高)、“东谈主怕老债怕讨,秀才怕岁考”(岁考是各省种植行政主座提督学政对在学生员的考试,每三岁凡二举,考后,一、二、三等有奖,四等以下有罚甚至被黜革)、“别称透京城”(入京中进士一举成名)、“家伙了,秀才无”(科举之路冗忙,考试失败陷于困窘)、“米街地盘公,头顶戴官帽”(台南米街出了施琼芳、施士洁父子进士,是当地荣耀)等,其内涵和布景都同科举轨制关联。

    至于闽南民间体裁作品,容我举《各握己见》为例。这是泉州秀才杨介东谈主用闽南“俗话缀成”、闽南“老太婆都解”的奇书,收文21种,写稿的时候跨度为1897—1907年,曾在泉、厦、漳、台流传。《各握己见》一再语涉科举轨制,尤其是科举罢废后的社会情形,如“有穷书生旧以钞书过活,转(赚)了三百二百,就有乌米白米,自无小考场,无东谈主倩钞小书”,“自停科、岁,无教书,不消功”,“无考校勾引 初中生,又无处转(赚)食,十分枯燥”,“科举一废,书斋兄改途趁食,有个学命卜,有个学山医,各东谈主行各路”等。有条不紊,是很精彩的“清末科举轨制与闽南乡土社会”课本。

SourcePh">